经常在外用餐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及慢性肝病患者最好及时接种戊肝疫苗
眼下天气越来越热,冷饮、凉拌小吃、生蚝、生鲜、烧烤渐渐成为人们饮食中的主角,因为饮食不当而染上戊肝的病例时有发生,如孕妇贪食海鲜染上戊肝、商务人士在外就餐染上戊肝等,这些身边的例子都在警示我们,在外就餐,一定要当心“病从口入”。此外,戊肝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
戊肝起病较急,常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急性肝炎症状,较其他病毒性肝炎更易出现黄疸(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小便呈现浓茶色),重症患者常引起肝功能衰竭乃至死亡。慢性乙肝患者如重叠感染戊肝时病情较重,病死率增高;妊娠晚期妇女感染戊肝时,容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10%~40%;老年人感染戊肝时,通常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目前,戊肝疫苗已上市,且在多地广泛使用,市民可到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及时接种。专家建议慢性肝病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酒精肝、脂肪肝等人群,可通过注射戊肝疫苗预防戊肝,戊肝疫苗接种程序和乙肝疫苗一致,也可和乙肝疫苗同步接种,但不能注射在同一部位。可为接种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过去4年
戊肝发病人数超甲肝
据某大学教授介绍, 我国每年有近15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疫苗接种策略的实施,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比例已由9.75%降至7.18%,由全球高流行区降为中度流行区,全国甲肝报告发病率呈历史最低水平。但是,最晚被发现的戊肝仍被人们所忽视。
国家卫计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5年,连续4年戊肝发病人数已超越甲肝,死亡人数也远超甲肝;仅2014年我国就有18个省、直辖市戊肝发病率超过甲肝。在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发病已居首位。
1/3的重肝病人
因乙肝合并戊肝导致
“感染戊肝后,对身体的危害比感染甲肝更严重,因此,戊肝比人们熟知的甲肝更可怕。”高志良介绍,一般而言,甲肝的致死率极低,但甲肝合并戊肝之后,死亡率会达到2%~3%;慢性乙肝、慢性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感染了戊肝,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戊肝之后,死亡率更会高达23%。同时,据统计,1/3的重肝病人是因乙肝合并戊肝导致。
此外,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万一染上戊肝,病情会加剧,也有一定的致死率;孕妇感染戊肝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而戊肝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戊肝或死亡,感染戊肝的孕妇中,有1/3出现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20%。
传播:
主要是“粪-口”途径
“戊肝的发病率,长江以北要高于长江以南,其中最大一次流行是在新疆,广东虽然没有流行,但也有散发。”高志良介绍,戊肝是一种食源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8周,猪、牛、羊等都是戊肝的宿主。有调查显示,猪的戊肝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贝类海产品中戊肝病毒的携带率也较高。
因此,戊肝跟甲肝一样,都是“病从口入”,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戊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此外,戊肝也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疫苗
高志良说,目前,人们对于戊肝了解的程度仍然不高,戊肝在发病初期极易被误诊。戊肝的典型症状是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眼睛发黄;会出现发烧、腹泻。一般都是急性发作,发作后,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治疗之后,病毒会自动清除。
高志良认为,预防戊肝,最主要的是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在春夏两季,不要进食变质、不洁、生冷的食物。此外,最重要的一个预防手段就是接种戊肝疫苗。
“经常在外用餐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乙肝等慢性肝病患者都应及时接种戊肝疫苗。”
用户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