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更容易转化成慢性肝炎。因此,大众应了解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破损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主要有四种传播途径。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虽然自1992年起,对献血者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因为抗-HCV的产生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或少数感染者不能产生抗-HCV,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增加HCV的感染机会。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暴露: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吸毒导致的HCV传播占60~90%。侵袭性操作、针刺等也是HCV传播方式。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可能与HCV传播有关;纹身和穿皮孔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3)性传播:
与感染者性交或高危的性方式增加传播的可能性。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增高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高至20%,高HCV病毒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机会。
4)其他途径:
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RNA。通常潜伏期2-26周,平均50天;输血感染者潜伏期较短为7~33天,平均19天,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
夏季小贴士
炎热的夏天,游泳是大家最喜爱的活动。游泳池,海滨、河流和小溪,处处都有人们欢乐的身影。但是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请特别注意自我保护,以免感染丙肝,为快乐的游玩带来不幸和遗憾。
1.选择合格的游泳场所
游泳池成为各丙肝病毒的聚集地,如果不进行合理消毒,就会造成游泳者交叉感染。因此,建议游泳者选择正规的室内或室外游泳池。游泳者不应随性下水,尤其是在野外。野外的河水、溪水由于没有进行消毒,游泳者很有可能沾染丙肝病毒。
2.做好自我保护
游泳者的自我保护很重要,禁止与他人共用毛巾、泳镜、泳帽或耳塞等,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有感冒、外伤或身体不适者不应游泳,游泳时也应小心,谨防腿部或脚部划伤,沾染丙肝病毒。另外,公共游泳池的更衣室客流量较大,凳子、马桶、储物柜都是公用的,尽管游泳馆会定期清洁,但很难保证没有丙肝残留。所以游泳者在换衣服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凳子,或者在坐前铺上干净毛巾,自己的物品要用干净的袋子装好,尤其是毛巾,最好裹在外衣里面装好,或者单独分装。
用户评论列表